- 關于印發《浙江省區域創新體系副中心(嘉興)建設行動綱領》的通知
- 發布日期:2010-01-20 閱讀次數:37116 次
|
中共嘉興市委辦公室 嘉興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于印發《浙江省區域創新體系副中心
(嘉興)建設行動綱領》的通知
各縣(市、區)委、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級機關各部門,市直屬各單位:
《浙江省區域創新體系副中心(嘉興)建設行動綱領》已經市委、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中共嘉興市委辦公室
嘉興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09年6月25日
浙江省區域創新體系副中心(嘉興)
建設行動綱領
為全面貫徹省委“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全面落實《浙江省科技強省建設與“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和《浙江省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行動計劃(2008-2012)》,全面建設浙江省區域創新體系副中心,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嘉興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引領和支撐作用,特制定本行動綱領。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工作方針,以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和科技強市為目標,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引進集聚創新資源,激活創新要素,轉化創新成果,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建設富有嘉興特色的浙江省區域創新體系副中心,為推進嘉興經濟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總體目標
到2020年,分兩個階段全面建成浙江省區域創新體系副中心。第一階段至2012年,努力實現“三個提升”、“四個改變”、“五個翻番”,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科技綜合實力進入全省第4位,為建成創業創新環境優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并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浙江省區域創新體系副中心打下堅實基礎。第二階段是2013至2020年,再經過八年努力奮斗,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以上,科技綜合實力名列浙江省第一梯隊,全面建成浙江省區域創新體系副中心,為實現嘉興經濟轉型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優勢產業集群明顯,現代服務業彰顯特色的產業格局,成為全省重要的科技成果研發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三個提升”,就是要提升引進國內外大院名校、大企業的水平和質量、提升產業與科技接軌的力度和層次、提升產學研合作的功能和效應。
“四個改變”,就是要改變創新人才匱乏、科技投入不足、企業創新能力不強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滯后的局面。
“五個翻番”:一是科技投入翻番,全社會科技投入由2007年的51.4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120億元以上,增長133%;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2%以上;二是科技活動人員翻番,全市從事科技活動人員由2007年的3.51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7.02萬人以上,R&D人員由2007年的1.29萬人年增加到2012年的2.6萬人年左右;三是發明專利翻番,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由2007年的398件和59件提高到2012年的850件和130件以上;四是新產品銷售收入翻番,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由2007年的693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1400億元以上。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達到20%左右;五是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翻番,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由2007年的491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1000億元以上;高技術產業產值達到500億元。
三、十大重點工程
1、工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工程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做大做強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通訊電子、電子元器件及集成電路、無線傳感網、光伏太陽能、風電、核電、民用航空、軟件及信息服務業等新興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加快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重點改造提升紡織服裝、機械、家電、皮革塑料、建材化工等傳統支柱產業,提高生產制造和營銷管理水平。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開發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高新技術產品,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至2012年,高新技術企業和省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8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5%。[市科技局會同市發展改革委、市經貿委牽頭,市外經貿局、市統計局、各縣(市、區)政府、嘉興經濟開發區、嘉興港區等參與]
——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以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為重點,大力推進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企業研發中心等各類創新主體的創建。大力推進創新型企業和專利示范企業創建工作。大力培育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到2012年,市重點企業技術研發中心達到250家,其中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70家,省級企業研發中心60家,努力實現億元以上企業研發中心全覆蓋。創建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試驗基地20家。(市科技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經貿委參與)
——繼續引進國內外優質創新資源。引進以產業化為導向的大院名校,重點引進國內外高新技術企業集團,特別是引進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創辦或共建研發機構。加強與美國、歐盟、俄羅斯、烏克蘭、日本、韓國等科技大國和港澳臺的科技合作與交流,推進國際技術轉移。結合嘉興產業發展,繼續加大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加快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興中心等科技機構的成果本地產業化進程。[市科技局會同各縣(市、區)政府牽頭,市外辦、市合作辦、市臺辦、市僑辦參與]
——積極構建各類產學研聯盟。鼓勵企業與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開展合作,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權為紐帶,以項目為依托,形成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合作機制,建立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聯合體或產學研聯盟等技術創新組織,聯合培養人才、申報科技攻關項目和產業化項目。深化政府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官產學研合作模式,形成合作共建的科研、轉化、推廣和再創新的工作機制。積極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知識創新作用,鼓勵和支持聯合本地企業在現代農業、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新能源、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業等方面培育優勢領域,實施集成創新,力爭2012年形成2個產業技術聯盟。[市科技局牽頭,各縣(市、區)政府、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興中心、市合作辦、市科協參與]
2、農業科技創新工程
——加快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突出“高科技”和“示范園區”,強化園區的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提升農業的產業層次,發展綠色環保型現代農業。建成江南平原水鄉特色的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育種基地、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農產品加工、保鮮、儲運、配送和休閑觀光的現代農業基地。(南湖區政府會同市農業經濟局牽頭,市科技局、市農科院參與)
——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推行“農業特色產業基地+合作社(龍頭企業)+區域創新服務中心 +農戶”的發展模式。充分發揮市農科院的引領作用,構建農業科技源頭創新平臺,積極引進與培育高層次農業科技孵化主體,共建共創農業研發中心。加快實施新農村科技示范工程和農業科技重大專項,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實施“百萬農民培訓工程”,壯大農村科技人才隊伍。建立農業技術及農產品信息服務體系和農產品質量標準及安全監控體系。(市農業經濟局牽頭,市農合聯、市科技局、市科協、市農科院等參與)
——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實施農副產品深加工工程,逐步延伸農業產業鏈,重點加強糧油、畜禽、水產、果蔬等四大特色農產品加工體系建設,以建立規模化、標準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為基礎,以延長農產品產業鏈和農產品深加工增值為目標,以構建農產品的技術開發和質量體系為重點,重點扶持一批農產品深加工的科技型龍頭企業,促進農產品深加工技術水平的提高。實施都市型農業及其產業化工程,培育壯大種源種業、花卉苗木等新興產業,大力發展農業休閑觀光項目和農村民俗文化旅游,拓展農業旅游和文化功能。到2012年,全市主要動植物良種和配套技術的覆蓋率達到95%以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60%以上。(市農業經濟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等參與)
3、服務業和公共事業科技能力建設工程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培育軟件、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現代物流、信息咨詢、文化創意、服務外包等產業。大力推進工業設計、智能交通、遠程教育、數字社區、會展業、信息服務、區域旅游服務、物流信息業、質檢平臺的發展,建設若干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形成“高增值、強輻射、廣就業”的服務經濟體系,造就嘉興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社會轉型的新支撐。(市發展改革委會同市科技局牽頭,市經貿委、市交通局、市工商局、市文化局、市外經貿局、市旅游局、市民政局、市科協等參與)
——推進服務產業信息化。重點推進公共服務、商貿、金融、運輸、教育、衛生、房地產、城市管理、旅游等服務業的信息化。繼續加大信息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加快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組織實施服務業信息化重大科技專項,推廣應用一批先進適用技術,實施一批示范工程,大力優化服務業內部結構。到2012年,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增加到41%,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的比重達到40%左右。(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經貿委、市建委、市外經貿局、市工商局、市文化局、市交通局、市科技局、市旅游局、市民政局、市衛生局、市統計局等參與)
——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努力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率,提高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能力;提升紡織印染、造紙及紙制品、皮革和化工等行業的節能減排技術,鼓勵清潔生產和發展循環經濟,加大農業面源污染工作力度;應用科技手段治理大氣、水環境,加快發展環保技術及其產業,推行環境與能源合同管理。引進和攻克一批減少“三廢”排放、提高廢棄物循環利用和加快環境污染整治等方面的關鍵技術,推廣一批成熟的減排和零排放技術,建成3個省級及以上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實驗區)。(市環保局會同市發展改革委、市經貿委牽頭,市建委、市農業經濟局、市科協、市水利局、市氣象局等參與)
——提高公共應急和預防能力。組織開展重大自然災害、生產安全事故、疾病防治等預測預報和防控技術研究,提高災害防控水平。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加強對突發性傳染病和公共衛生事件的預警、預防、控制,提高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水平。加強食品安全工作,完善食品安全檢測及其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嘉興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網絡和生態環境預警應用服務體系。提高公共危機、群體性事件的防范、應對和處置能力。(市應急辦牽頭,市環保局、市安監局、市衛生局、市公安局、市地震局、市科協、市信訪局等參與)
4、高新區與產業化基地建設工程
——推進高新園區建設。進一步調整完善高新園區發展規劃,積極推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園區申報工作;確立“科技創新創業園+高新技術產業園”的發展模式,創新高新區管理開發機制,發揮政府在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的導向作用。推進嘉興科技城、浙江科技孵化城、嘉興國際創意文化產業園等科技創新園區建設。(南湖區政府、秀洲區政府、嘉興經濟開發區牽頭,市科技局參與)
——加快產業化基地建設。加快建設嘉興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國家(嘉興)機電元件產業園、浙江嘉興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嘉興電子信息、聞泰通訊產業基地和嘉興軟件產業基地;提升海寧磁性材料、嘉善新型電子元器件、桐鄉新型纖維材料、海寧紡織新材料、平湖光機電等國家級火炬計劃產業基地的發展水平;優化整合各類工業功能區的資源。到2012年建成海鹽智能化儀器儀表、嘉興汽車零部件等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15家以上。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建設集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于一體的創新創業園、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國家級產業基地。[市科技局牽頭,各縣(市、區)政府、嘉興經濟開發區、嘉興港區參與]
5、重大科技專項及創新平臺建設工程
——大力組織科技攻關。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戰略產品,在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資源環境、健康與安全等重點領域,篩選出若干重點產業領域和關鍵共性技術作為重大專項組織科技攻關。每年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項目,其中省級以上重大科技專項項目達到30%以上。(市科技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經貿委、市農業經濟局、市環保局、市科協等參與)
——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設。以國家級科技孵化器為龍頭,加快各縣(市、區)各級科技孵化器的建設與發展,進一步完善科技企業孵化網絡體系,著力打造浙江(嘉興)科技孵化城。實施科技企業培育工程和孵化企業導師制,培育各類專業孵化器。到2012年,累計建成省級以上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10個以上,創建區域技術創新服務中心60家。[市科技局牽頭,各縣(市、區)政府、嘉興經濟開發區、嘉興港區參與]
——建設一批重大創新平臺。重點建設嘉興科技城綜合創新平臺、浙江省皮革行業創新平臺、嘉興毛衫行業創新平臺、嘉興電子信息業創新平臺、無線傳感網創新平臺、嘉興汽車零配件創新平臺、嘉興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嘉興軟件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浙江省專利試點科技孵化器平臺、海寧太陽能產業創新服務中心、嘉善電子電聲科技創新平臺、平湖光機電創新平臺、桐鄉皮毛科技創新平臺、海鹽標準件創新平臺等。到2012年,建成省級以上區域和行業科技創新平臺9家以上,重點建設市級區域創新和行業創新服務平臺28家。[市科技局牽頭,各縣(市、區)政府、嘉興經濟開發區、嘉興港區參與]
6、知識產權戰略工程
——實施專利戰略。圍繞皮革、紡織、化纖和服裝業等傳統優勢行業和新興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大力開展知識產權建設。加快嘉興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建設,積極創建國家知識產權工作示范城市,鼓勵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重大產品。加大政府對知識產權工作的扶持力度。加強專利執法隊伍建設,爭取專利侵權糾紛案件司法審判一審管轄權,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到2012年,培育各級專利優勢示范企業達到400家。(市科技局牽頭,市經貿委、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文化局等參與)
——實施標準化戰略。加快建立優勢產業技術標準體系。支持企業、行業協會和科研機構主持或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修)訂。鼓勵企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促進企業核心技術和專利技術向標準轉化。到2012年,爭取為主和參與修訂國家標準30項左右,培育標準創新型企業50家以上,規模以上企業重點產品采用國際和國內先進標準比例達到90%以上。(市質量技監局牽頭,市經貿委、市科技局參與)
——實施品牌戰略。鼓勵和支持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營銷創新,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知名品牌。積極建設傳統產業技術聯盟,集成技術、產品、應用、服務,聯動推進技術創新、專利、標準和品牌工作,提高專利工作與企業創新、創牌、創業的結合度。到2012年,全市擁有中國名牌產品30個以上,浙江名牌產品150個、馳名商標100件,省著名商標170件以上,省級以上工業品牌產品銷售收入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的40%。(市經貿委會同市質量技監局、市工商局牽頭,市農業經濟局、市科技局參與)
7、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工程
——創新科技人才培養機制。加快實施“新世紀151人才工程”、“高技能人才培訓工程”、“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工程”和“五個一批優秀人才培養工程”。加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人才培養與科技項目合作,通過以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和創新工程建設為載體,培養和凝聚一大批支撐嘉興自主創新的領軍人才、拔尖人才、創新團隊,造就一支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創新人才隊伍。(市委組織部會同市人事局牽頭,市經貿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科協、市勞動保障局、市農業經濟局參與)
——完善科技人才引進機制。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積極落實現有的國家、省、市出臺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引進、開發、扶持、流動的政策體系。加大對創新型人才隊伍引進和建設投入,盡力解決人才的購房、安居、科研、創業中的各類問題。大力引進科技企業家、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產業技術專家、留學人員、博士后。大力支持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科研人員到嘉興創業。健全人才公共服務體系,加強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建設,加快人才公寓和專家樓建設,全力構建良好的人才引進環境。(市人事局會同市科技局牽頭,市財政局、市教育局、市勞動保障局、市科協參與)
——大力加強重點學科和創新團隊建設。遴選、扶持一批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爭創國家、省級重點學科,形成若干重點學科領域的創新團隊。到2012年,省級及以上重點學科達到20個。提升嘉興高等院校的辦學水平和層次,支持嘉興學院申報碩士學位授予權。辦好市科技人才文獻中心。(市科技局會同嘉興學院牽頭,市教育局、市衛生局、市科協、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興中心、36研究所、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市農科院參與)
8、科技創新文化建設工程
——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加強科普工作,形成科普活動陣地、科普宣傳、科普組織、科普保障“四大工作體系”。提高廣大農民、城鎮居民、青少年、企業從業人員、領導干部和公務員“五大重點人群”的科學素質。加強創新教育,培養青少年創新意識和能力。提高人均科普投入,充分發揮群團組織和各類科技協會作用。(市科協牽頭,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教育局、市文化局參與)
——建設新型創業創新文化。鼓勵艱苦創業,提倡創新精神,倡導以敢于創新、敢冒風險、自強自信、鍥而不舍、寬容失敗為核心的創業創新文化。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良好氛圍。(市委宣傳部牽頭,市科技局、市文化局、市科協參與)
——做強科技品牌。積極爭取國家級、區域性的大型科技論壇、會展、研討會、專業會議等活動在嘉興召開,創新發展具有嘉興特色的科技會展業,加大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宣傳力度,做強嘉興科技品牌,提高城市知名度。(市科技局會同市委宣傳部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經貿委、市外經貿局、市文化局、市合作辦參與)
9、科技合作工程
——加強科技招商。充分利用長三角區域科技合作協調機制,解決具有共同需求的重大科技問題。加強“科技招商”,重點引進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龍頭骨干企業;重點引進先進制造業研發機構和科技服務機構;重點引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子信息、科學儀器、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研發、創意產業等產學研合作項目及歸國留學生項目;打造長三角高新技術研發高地和產業化基地。[各縣(市、區)政府、嘉興經濟開發區、嘉興港區牽頭,市科技局、市外經貿局、市合作辦參與]
——加大科技接軌。主動承接上海、北京等地的創新資源轉移,加強與長三角各城市的科技合作,共享創新資源,實現互惠共贏;積極利用上海的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努力實現長三角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共建共享。完善長三角科技聯絡運行機制,建立科技合作信息發布制度。(市科技局牽頭,市合作辦、市政府駐京聯絡處、市科協參與)
10、科技功能區建設工程
加強研究副中心功能區和載體的建設問題,科學謀劃科技功能區的功能定位、發展規劃、產業布局、重大科技工程、平臺建設和政策措施。充分發揮縣(市、區)的社會科技資源和經濟產業優勢,通力協作,通過打造和凝煉各具特色的科技功能區,積極培育科技亮點,共同推進浙江省區域創新體系副中心(嘉興)的建設工作。南湖區和秀洲區著力打造引進大院名校、大企業創新資源的集聚地;平湖市和嘉善縣著力打造科技接軌上海的示范地;海寧市和桐鄉市著力開創臨杭科技合作新局面;海鹽縣著力構建杭州灣兩岸科技合作和核電產業發展新高地;嘉興經濟開發區著力打造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嘉興港區加快發展環境友好型臨港經濟。[市科技局牽頭,市委政研室、市政府研究室、各縣(市、區)政府、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嘉興港區參與]
四、保障措施
1、健全副中心建設的組織領導體系。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牽頭,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委政研室、市發展改革委、市經貿委、市財政局、市農業經濟局、市科技局、市人事局、市統計局、市教育局、市文化局、市合作辦等相關職能部門,以及各縣(市、區)政府、嘉興經濟開發區、嘉興港區和相關高校、科研院所主要負責人參加的浙江省區域創新體系副中心(嘉興)建設領導小組,完善科技工作決策、聯動、協調和會商機制,強化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及時通報副中心建設工作情況和科技統計監測評估工作。積極爭取科技部、省科技廳的業務指導和支持,共建區域創新體系副中心。成立副中心專家咨詢委員會,充分發揮專家在創新體系建設中的咨詢參謀作用。強化各級黨委、政府科技工作和區域創新體系副中心建設工作目標責任制,完善考核制度。[市政府辦公室會同市科技局牽頭,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委政研室、市發展改革委、市經貿委、市財政局、市農業經濟局、市科技局、市人事局、市教育局、市文化局、市統計局、市合作辦、各縣(市、區)政府、嘉興經濟開發區、嘉興港區參與]
2、健全副中心建設的政策支持體系。加強區域創新政策法規建設,形成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中介組織、金融機構、政府為主體的合理分工、密切聯系、相互促進、適度競爭、高效運轉的區域創新制度。重點落實激勵企業技術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各項財稅政策,鼓勵企業增加研究開發投入和研發機構,大力支持企業開發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立項、監督、執行、驗收和評價相分離的科技計劃管理體系,提高科技計劃的預見性、戰略性、導向性和產出成果、產出效率。加強對知識產權的管理、保護和執法力度,保障知識產權相關利益者的權益。改進科技獎勵制度,形成以政府和社會力量設獎相結合的科技獎勵制度,突出政府獎勵的重點。推進以技術資本化為核心的分配制度改革,落實知識產權、技術和管理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激勵政策。建立財政性資金優先采購自主創新產品制度。制定促進創業風險投資健康發展的政策,引導規范科技創業風險投資。(市委政研室、市政府研究室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經貿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人事局、市統計局、市教育局、市勞動保障局參與)
3、健全副中心建設的投入體系。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企業運作、市場導向的原則,構建以企業投入為主體、政府投入為引導、金融機構、社會資金和外資共同參與的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加大各級政府對科技投入力度,保證財政科技投入的穩定增長,完善科技項目實施、監督制度,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績效。市本級設立嘉興自主創新專項資金(重大科技專項資金、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產學研合作基金和國際科技合作、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市、縣兩級財政科技投入的增長速度要高于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速,科技支出占同級財政支出的比例達到5%。各縣(市、區)設立自主創新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創新平臺建設、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和自主創新項目配套。鼓勵和引導企業提高研究開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積極組織骨干企業申請、承擔國家和省重大科技項目,鼓勵引導企業加大科技項目的研發投入力度。[市財政局會同市科技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經貿委、各縣(市、區)政府參與]
4、健全副中心建設的金融扶持體系。加強銀企合作,鼓勵金融機構加強對高新技術企業,特別是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探索股權質押登記試點。鼓勵企業充分利用境內外資本市場,特別是中小企業板、創業板上市融資或收購重組。加快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鼓勵多元化、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組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鼓勵保險公司加大產品創新力度,開發高新科技研發保險產品。采取財政資金啟動、多元投入的方式,構建嘉興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體系,鼓勵企業、金融機構、自然人和外商等投資者參與風險投資事業。市縣(市、區)兩級都應設立科技種子風險資金和創業投資引導資金。至2012年,全市科技創業風險投資基金達到10億元以上。(市發展改革委會同人行嘉興市中心支行、嘉興銀監分局牽頭,市經貿委、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參與)
附:1、總體目標年度計劃安排
2、各縣(市、區)目標任務分解
3、15個重大科技專項目錄
4、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計劃
5、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計劃
附1:
總體目標年度計劃安排
指 標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全社會科技投入(億元) |
51.4 |
65 |
79 |
93 |
107 |
120 |
R&D經費占GDP比重(%) |
1.6 |
1.77 |
1.9 |
2.0 |
2.1 |
2.2 |
從事科技活動人員(萬人) |
3.51 |
4.1 |
4.7 |
5.5 |
6.2 |
7.02 |
R&D人員(萬人年) |
1.29 |
1.49 |
1.79 |
2.0 |
2.3 |
2.6 |
發明專利申請量(件) |
398 |
470 |
540 |
650 |
740 |
850 |
發明專利授權量(件) |
59 |
75 |
91 |
105 |
119 |
130 |
規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億元) |
693 |
870 |
1044 |
1150 |
1260 |
1400 |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億元) |
491 |
615 |
700 |
840 |
920 |
1000 |
高技術產業產值(億元) |
182 |
230 |
300 |
360 |
420 |
500 |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 |
14.7 |
16.81 |
18.9 |
21.5 |
23.5 |
25 |
附2:
各縣(市、區)目標任務分解
|
南湖區 |
秀洲區 |
嘉善縣 |
平湖市 |
海鹽縣 |
海寧市 |
桐鄉市 |
全市 | ||||||||
年 份 |
2007 |
2012 |
2007 |
2012 |
2007 |
2012 |
2007 |
2012 |
2007 |
2012 |
2007 |
2012 |
2007 |
2012 |
2007 |
2012 |
全社會科技投入(億元) |
6.6 |
15.5 |
4.8 |
12 |
5.7 |
14 |
7.5 |
17.5 |
4.8 |
12 |
11.2 |
25 |
10.8 |
24 |
51.4 |
120 |
R&D經費占GDP比重(%) |
1.87 |
2.65 |
0.9 |
2.45 |
1.42 |
2.2 |
1.94 |
2.72 |
1.03 |
1.81 |
1.81 |
2.68 |
1.81 |
2.58 |
1.6 |
2.2 |
從事科技活動人員(萬人) |
0.39 |
0.78 |
0.30 |
0.6 |
0.40 |
0.8 |
0.61 |
1.22 |
0.44 |
0.88 |
0.82 |
1.64 |
0.55 |
1.1 |
3.51 |
7.02 |
R&D人員(萬人/年) |
0.18 |
0.36 |
0.09 |
0.2 |
0.14 |
0.28 |
0.28 |
0.56 |
0.15 |
0.3 |
0.27 |
0.54 |
0.18 |
0.36 |
1.29 |
2.6 |
發明專利申請量(件) |
113 |
232 |
47 |
102 |
51 |
110 |
54 |
116 |
19 |
46 |
61 |
130 |
53 |
114 |
398 |
850 |
發明專利授權量(件) |
8 |
18 |
13 |
27 |
13 |
27 |
5 |
12 |
6 |
14 |
9 |
20 |
5 |
12 |
59 |
130 |
規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億元) |
72 |
146 |
75 |
152 |
97 |
196 |
115 |
232 |
58 |
118 |
165 |
332 |
111 |
224 |
693 |
1400 |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億元) |
78 |
159 |
47 |
97 |
68 |
137 |
125 |
252 |
44 |
91 |
58 |
119 |
71 |
145 |
491 |
1000 |
高技術產業產值(億元) |
19 |
52 |
27 |
74 |
46 |
125 |
41 |
111 |
8 |
25 |
20 |
55 |
21 |
58 |
182 |
500 |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 |
19.8 |
29.42 |
11.44 |
21.78 |
22.72 |
33.06 |
17.02 |
27.36 |
7.69 |
18.13 |
11.01 |
22.34 |
17.17 |
27.21 |
14.66 |
25 |
附3:
15個重大科技專項目錄
1、新品種選育技術與農業生物技術
2、農產品加工與安全技術
3、工程農業技術
4、現代紡織與服裝加工技術及裝備
5、高檔皮塑加工技術及裝備
6、汽車零部件及重大機電裝備制造技術
7、電子信息技術及新型電子元器件
8、新材料開發及其納米技術的攻關應用
9、高效節能技術
10、新能源利用技術
11、現代物流技術
12、服務業信息化技術
13、清潔生產與環境安全技術
14、疾病防治及新藥技術
15、公共安全預警和應急保障技術
附4:
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計劃
(至2012年,累計建成各類科技企業重點孵化器13個)
項目名稱 |
建設狀態 | |||
建成
(萬平米) |
在建
(萬平米) |
擬建
(萬平米) | ||
1 |
嘉興科技創業服務中心 |
10 |
|
1.5 |
2 |
清華長三角科技創業服務中心 |
6 |
|
4 |
3 |
浙江(嘉興)科技孵化城 |
0.5 |
16 |
40 |
4 |
中科院創業園 |
3 |
2.8 |
4 |
5 |
天通孵化園 |
|
3 |
12 |
6 |
嘉善縣科技創業服務中心 |
3.7 |
|
6 |
7 |
秀州科技創業服務中心 |
3 |
3 |
1 |
8 |
海鹽縣科技創業服務中心 |
6 |
4 |
6 |
9 |
南湖科技創業服務中心 |
3.9 |
|
|
10 |
桐鄉科技創業服務中心 |
1.2 |
2.9 |
2 |
11 |
海寧科技創業服務中心 |
0.7 |
5.8 |
2.2 |
12 |
平湖科技創業服務中心 |
|
3.7 |
|
13 |
嘉興港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 |
4 |
0.2 |
1 |
合 計 |
42 |
41.4 |
79.7 |
附5:
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計劃
(至2012年,建成省級以上區域和行業科技創新平臺9家,
重點建設市級區域和行業創新平臺28家)
項目名稱 |
建設狀態 |
歸口部門 | |
省級以上區域和行業科技創新平臺 | |||
1 |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科技創新平臺 |
在建 |
清華長三角研究院 |
2 |
國家專利技術(嘉興)展示交易中心 |
在建 |
嘉興市科技局 |
3 |
浙江省皮革行業創新平臺 |
在建 |
海寧市科技局 |
4 |
嘉興毛衫行業創新平臺 |
在建 |
桐鄉市科技局
秀洲區科技局 |
5 |
嘉興電子通訊產業科技創新平臺 |
在建 |
南湖區科技局 |
6 |
海寧經編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 |
在建 |
海寧市科技局 |
7 |
海鹽標準件創新平臺 |
在建 |
海鹽縣科技局 |
8 |
嘉善電子電聲產品公共服務平臺 |
在建 |
嘉善縣科技局 |
9 |
嘉興電子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
在建 |
嘉興市科技局 |
10 |
平湖光機電創新平臺 |
在建 |
平湖市科技局 |
重點建設的市級區域和行業科技創新平臺 | |||
1 |
嘉興市園藝經濟作物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嘉興市科技局 |
2 |
嘉興市東進蔬菜瓜果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嘉興市科技局 |
3 |
秀城商品雞養殖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南湖區科技局 |
4 |
中法珍稀特食用菌栽培技術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南湖區科技局 |
5 |
嘉興葡萄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南湖區科技局 |
6 |
秀城區綠色養豬產業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南湖區科技局 |
7 |
嘉興市秀洲區絲織產品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秀洲區科技局 |
8 |
嘉興市油車港水產品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秀洲區科技局 |
9 |
新塍苗木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秀洲區科技局 |
10 |
海寧國美園藝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海寧市科技局 |
11 |
海寧家紡區域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海寧市科技局 |
12 |
海寧太陽能產業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海寧市科技局 |
13 |
海鹽縣通元鎮燈泡技術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海鹽縣科技局 |
14 |
海鹽縣養豬業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海鹽縣科技局 |
15 |
海鹽縣牧業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海鹽縣科技局 |
16 |
嘉善木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 |
擬建 |
嘉善縣科技局 |
17 |
嘉善食用菌產業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嘉善縣科技局 |
18 |
惠民蜜梨產業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嘉善縣科技局 |
19 |
嘉善縣花卉產業區域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嘉善縣科技局 |
20 |
平湖服裝業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平湖市科技局 |
21 |
平湖市食用菌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平湖市科技局 |
22 |
平湖市童車行業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平湖市科技局 |
23 |
平湖市淡水產業生產力促進中心 |
在建 |
平湖市科技局 |
24 |
桐鄉羊毛制品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桐鄉市科技局 |
25 |
桐鄉市蠶桑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桐鄉市科技局 |
26 |
桐鄉市皮毛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桐鄉市科技局 |
27 |
桐鄉市杭白菊規范化生產技術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
在建 |
桐鄉市科技局 |
中共嘉興市委辦公室 2009年6月26日印發